论能量守恒律的适用范围
引
严格讲,无论任一科学定律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即分界点,它才吻合科学发展的逻辑。故绝对没有永恒适用的科学定律,即可在任一人类未知世界中科学发展层次中都可适用的定律。
关键词: 移动能源定义; 能量守恒律的边界;
移动能源定义为:《是对宇宙內自然固有能量的转换能量利用方式之能源。》
而移动能源理念,它从学术本质上与现有燃焼型能源有严格不同,因燃焼型能源需要勘探、开釆、运输、储存、电网与供给系统,且以面临枯竭。而移动能源则是随用随取,实现了能源的无处不在且永不枯竭。
况且能量守恒律实质是物质不灭守恒的另一种形式而已,而燃焼型能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之物质存在形式,故当以它交换能量方式被利用时,它则必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因它是严格的等价交換关系。所以《燃焼型能源是某一种物质消失而交换能量利用方式之能源。》
而移动能源是一种无限的宇宙自然固有之物质存在形式,故当它以转换能量方式被利用时,则能量守恒定律失效,因为转换能量方式只是改变了宇宙自然固有能量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关系,且在转換过程就是作功过程,但该转換与作功之间不存在有能量获取增加多少和能量消耗减少多少的量化关系。
因此移动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战略产业。移动能源具备高科技+能源的双重属性,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涉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领域,改变了传统能源的运输和发、输、配、送方式,从而使人类工业化流程再造。这是一场不亚于互联网变革的人类能源利用的变革。
因为它颠覆了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由传统的集中供电,变成每一个个体都是发电主体,实现了能源的无处不在。比如,太阳能无人机,可以不用燃油,实现长时间连续飞行;太阳能汽车,可以不用汽油,在太阳下边行驶边充电,可以说,“它是能源利用的终极方式,将使人类获得更大自由度”, 况且自然界中类似太阳能的自然能量种类较多,只要人类智慧到位,必将有更多移动能源面世。
所以,本文今特提岀能量守恒律的适用范围问题,应是当今新常态下非常迫切严重的问题。因为对它的界定涉及到中国制造能否从本质上跃升到中国创造问题,在中国制造中有60%是电子低端产品,而电子高端产品正在进军以电机一体化智能为代表的产业,可恕不知,当今机械产业与机械制造学科是一潭死水,与物理和力学一样封顶了,最多就是在机械中加入电子智能就称为高端制造了,难道这就是当今高科技的全部吗?
经研究证实,当今科技现状的始蛹者正是物理和力学及机械学封顶乃至能量守恒律的适用范围不清造成的。纵观能量守恒律的产生:“在自然界中,物质运动不仅有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与核内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等,和这些运动对应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电磁能﹑原子能﹑化学能﹑生物能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換,相应地各种能量也以相互转換,一种能量增加多少,必有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多少,故总结了普遍的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显然,能量守恒律是摡括了较多的已认知科学定律之总则,反之如果任一学科的创新有违任一原理,则都可用能量守恒律去丈量对与错。然而当今的一切创新都需遵守节能环保总则,可节能只可1+1=2,如1+1≠2那就必违反能量守恒律,试问只准1+1=2又何谈创新节能?又更何谈创新绿色新能源?其实,无论是节能还是新能源的创新,可以肯定,只要是成功了的项目,它绝不是突破或颠覆了能量守恒律,而是突破了能量守恒律的分界点,即它必是能量守恒律的适用范围以外的学科突破。
这就是本文的本质亮点,例如当今的太阳能应用,它的突破首先是光伏物理技术,明显薄膜技术就比多晶硅玻璃技术更优质,而在它们内无论获得多大能量都与太阳减少多少能量无关,这就是能量守恒律的适用范围的边界点。当然有人会说太阳能不是创造能量,而只是转换了能量,那么只要是转换能量属性就都可以认定为不适用于能量守恒律吗?这就是问题所在!??。
所以,问题的根源是要认清,原本能量守恒律就与较多学科定律为一体,发展到今天自循环固守不可自拔而封顶,国人特别是科技界人应高度重视此一严酷现实,在对待突破与违规问题绝不可一概而论。应正视能量守恒定律是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其边界点即【能量不可创造】扩大化滥用问题。因为在能量是否守恒认定中,存在有交换能量利用方式可量化之能源和转换能量利用方式不可量化之能源类型之分,而往往在不可量化之能源类型的评判中误用边界点去定义,特别是机械制造学,原本机械运动是最密切关联能量转化科学的,可在当今专利局严禁机械类发明创新涉及能量关系1+1≠2的审批,他们认为任一机械动力系统的输入与输岀绝对是1+1=2,可想此学科怎样创新?难道机械系统就绝对不可以实现对自然能量的转换吗?显然封杀机械类能量发明创新,实质是封杀了物理与力学和机械制造三大学科的理论创新,这是最大的自然科学界扩大化滥用应用某一定律而恶性循环案例。
本文所认定的移动能源定义可以说既从能源理念上明确它与燃焼型能源有严格不同,又从能量守恒律的适用范围理论上有了明确界定,可能会对物理与力学和机械制造三大学科的理论创新有所促进,这才是笔者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