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文化>>原始创新信念
详细内容

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水平如此低下呢?从历史的角度看,当然与文化传统、工业基础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特别是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本文重点对后者做些粗浅分析。

(1)原始性创新概述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用以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的产品;②引用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⑤实现新工业组织。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也不断创新,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了创新与失业、与经济周期关系,使创新更具有了活力,形成了创新系统。创新发展理论的实践,使一个区域,使国家,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发展理论的实践也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原始性创新对一个区域,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   鉴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人们的创新活动已形成了创新价值链,我们把创新价值源头的创新称为原始性创新,它与一般性创新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始性创新必须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重大突破,这就意味着,原始性创新不仅应有新的概念、新的原理或新的方法生成,而且,还会产生一条新的知识链,一门新的学科,甚至当把这种新的知识物化后,很可能还会产生一种新的产品,形成一种新的产业,以致有可能引起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真真切切地起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由此不难理解,原始性创新的验证度之大、耗时、耗力、耗财之巨,是一般性创新无法比拟的。上个世纪是力学和相对论这类基础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及半导体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这类应用技术的原始性创新的经历过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原始性创新需要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更需要促进创新的教育、科研、经济体制和机制。

(2)创新文化成因分析

  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创新过程及管理中所创新和形成的创新精神财富和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它包含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的制度与规范,创新的物质文化环境等等,其中,创新价值观是创新文化的核心。组织创新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组织成员产生影响,触发创意形成创新活动。创新文化是由创新环境、创新价值观、创新的英雄人物、创新文化礼仪及创新文化网络等五大要系构成,创新文化可分成四个层次,即表层的创新物质文化、创新行为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举世闻名,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题使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物质环境、创新英雄的涌现、创新成果与美、日等比较都还存在差距。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文化提供的丰富财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们创新潜力和个性还有待开发,创新的管理有待强化,还应从创新的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培育使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3)教育体制成因分析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动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作支撑,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储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然而,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教育下的应试教育模式,恰恰在这很关键的诸多方面欠账太多,可以说后果之严重,影响之深远,至今尚还未完全消除。   如众所周知,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应试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缺憾在于它只关注对学生的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其结果是,很多科技工作者走出校园后,看似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其间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缺少人文内涵,他就不可能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只会满足做个“普通劳动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又如何会形成伟大的目的和抱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呢?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素质的缺失,特别是当他缺少足够的胆识和信心,不敢冒险,不敢竞争,经不起挫折和失败,要其在难度极大的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传统应试教育对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忽视,其后果更是相当严重的,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特别强化对已有专业知识的灌输,而这些成熟的知识又都是按照严密的逻辑关系编织起来的,所以,专业知识越丰富者,所得到的逻辑思维训练的机会也就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思维,即思维定势。其后果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相比之下,与原始性创新密不可分的非逻辑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等却明显不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许多科技工作者当他遇到原始性创新科技难题时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的根本原因之一。还应提及的是,我国建国后不久实施的院系调整,虽然一时满足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对专业人才的急需,但却打乱了原有的通才教育格局。不仅理工分家,而且专业越分细,而与此同时,世界科技发展的总的趋势却是许多科技成果的取得都要靠多种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要我国众多专业相当狭窄的科技工作者去从事难度很大的原始性创新,显然是免为其难了。

(4)经济体制和科研体制成因分析

  如果说传统教育体制作为外部环境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那么,传统计划体制和科研体制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则主要是体现在人才使用方面。众所周知,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牺牲效率的代价来换取社会公平的,忽视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作为社会创新主体的众多企业和公司,无需开发原始性产品和技术也可以生存,其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原始性创新活动死气沉沉。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下的科研体制不仅从选题立项开始就充斥着人为的计划色彩,难以反映科学发展本身的固有规律,而且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严重的产、学、研脱节现象,成果转化率很低,这就使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原始性成果无法转变成社会生产力,其后果必然是对原始性创新活动产生一种反向的抑制作用,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出率也就必然大大降低了。   所幸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都已做了一些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善了我国原始性创新的外部环境。但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之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要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显然尚需相当时口。

(5)对增强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对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对增强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1)挖掘和吸取中外创新文化的精华,张扬创新精神和激励创新英雄人物的产生,从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经营理念、法律法规、文化环境等方面营造有利原创精神、行为、成果产生的社会环境,让创新具有广阔的生长空间和肥沃的生长土壤。

2)树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观念,大力开展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创造力开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娃娃开始,从教育入手研究和探索增强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途径。

3)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规范知识产品市场行为,制定原始性创新的支持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培育创业服务中心和创新市场,用市场机制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使原始性创新具有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4)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市场上为其大开绿灯,用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体制形成原始性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从产生到获益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线客服
- 客服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