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
本企业下设研究院的创新成果正是具有“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特质的创新,有关该特质的评判标准可借用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之定义如下:
什么是“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
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强调:只有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才能引发新的科学革命。那么,什么是“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
一要具有突破性。突破性创新是指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首创性独创性创新,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冲破僵化的思维禁锢。不能以古人思维禁锢今人思维,不能以前人思维禁锢后人思维,不能以西方人思维禁锢东方人思维,一切从客观自然、社会实践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基本原理出发,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超越,极大地拓宽人类视野,让人类思维更上一层楼、达到新境界,对人类经济社会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要具有原始性。自然是宇宙本原,从自然本原开始就是原始。原始性创新本质上必然是自然原创。真正的哲学新思维、科学新真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民众、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而不是来源于书斋、书本和经典。原始性创新是基于自然、社会、实践等客观实际的创新,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从书斋到书斋、从书本到书本、从经典到经典的纯学术逻辑创造。自然是一部无字天书,只有读懂自然天书并归纳出自然法则和最一般规律者才有资格说自己的学术是原创的真学术。即只有探索自然真理的真学术创造,才可称其为自然原创。为什么中国本土学界从来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为什么说中国现当代没有出现独领风骚的学术大师?与其说是教育体制与机制问题,不如说中国学术体制与风气有问题。中国学术界的基本现状是纯学术泛滥、真学术稀缺。正如路院长所说:“从科技自身发展来看,我国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还远不能适应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原始科学创新能力不足。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我国基本上处在前沿跟踪的水平,真正由中国人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寥寥无几。”
三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创新是指可以经过反复实验、实践进行检验的真理性发现与创造,具有真理的引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并最终能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哲学真理、科学理论可转化为科学技术,可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力、生产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深刻变革社会、影响生活,成为中华民族、地球人类社会和谐科学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智力、真理、方法支撑。
实现“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有没有捷径可走?答曰:肯定有。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典籍,任何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根本不可能融会中西、贯通古今。而只有自然这一部大天书古今一也、中西一也。自然大天书是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不朽之作。因此,源自自然的突破性科学原创是人们抢占人类智慧高端、占领人类时代思维前沿的捷径。坚持走自然原创之路,敢于挑战权威、无畏学术禁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认为什么正确就说什么,是一句话哲学的倡导者路东来的学术风格,也是他能够以业余学者身份超越职业学术界捷足先登的最大奥妙所在。古今中外包括功成名就的学术大师在内,在自然大天书面前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小学生。人类所有经典均源出自然与实践。为何前人能出经典,今人不能出经典呢?因为现代人太依赖书本典籍而太轻视自然和实践了。一切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全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从自然实际、社会实践出发才是第一手的亲身体验、心灵感悟。谦虚地说,路东来只是看到了、读懂了自然这部大天书的序言。人类要想更深层次地读懂自然大天书,需要更多的人从书斋里走出来,从书本中跳出来,深入自然、踏入社会、拥抱实践、感悟人生、放眼星汉、挑战未来、揭示真理、追求卓越。
“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用客观自然的存在、社会实践的实事说话,直接归纳出结论、提炼出真理,而不是处处引经据典,拿名人伟人的结论压人。“突破性原始科学创新”能够包容反对性、批评性、批判性意见,敢于经受人民实践历史的检验。欢迎针对学术观点开展学术争鸣,反对针对作者本人进行人的论证。学术争鸣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决反对把真理提出者的出身、职业、学历、阅历、师承、渊源作为真理评判标准和依据拿来“探讨”并进行人格污蔑和人身攻击。坚决反对把业余学术爱好者拒之门外的自以为是的职业学术霸权主义、关门主义,权威学术报刊应当向业余爱好者开放,无论职业或业余的作者一律平等对待;坚决反对师承相因、党同伐异、拉小山头、固守门户之见的自说自话的学术宗派主义、自我封闭主义,应当继承和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传统学术争鸣之精神。业余学术精神的实质:不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学术,而是自觉感悟时代启迪、肩负社会责任、完成历史使命,为了追求真理而学术。